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
理论前沿- 校园文化上墙更要上心
校园文化上墙更要上心

供稿:理论前沿 发布时间:2008/10/29 21:20:09 责任编辑:XCB 阅读:

校园文化上墙更要上心

  时下,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条主要原则。虽然这样做可以把校园内的育人传统、活动特色、创新管理巧妙地渗透到校园环境建设中,让每一面墙壁变成动态的育人载体,成为校园中最活跃的文化元素,但现实的校园却存在许多抄袭式、复制式、填充式的伪校园文化,漫无目的地把各种牌子挂满墙壁,既劳民又伤财,还白白糟蹋了一面面洁白的墙壁。

  万能墙 时常可以看到一些人聚拢在学校门口“读墙”。在一排排金光闪闪的荣誉奖牌、一段段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一张张数据确凿的公示信息旁,墙壁上可读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周活动要点、班级卫生扣分、中队纪律加分、日检查汇总、校园路线指示、校舍布局示意图、学校重要活动安排等。正是因为校门有了这样一道风景,“读墙”已经成为每一个出入校门者的工作现象和生活习惯。

  不可否认,这样的校门在有的学校已成为一面规范的镜子和方便的路标。但为上墙而上墙的现象在许多学校也的确存在,要么无视其他更加人性化的手段和措施,偏爱制度上墙这一招;要么什么活动都是一上墙了事,简化许多必要的沟通过程和途径,省略了原本必须开展的育人实践,替代了原本不可或缺的监督程序等。有了这样的万能墙,岂不是学校管理的一种悲哀?

  抄袭墙 走进一些校园,各类“可读之墙”迎风而立,或在一侧楼顶高耸适用于千校的办学目标,不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是为什么而奠基;或在正面楼体上高悬似曾相识的主题标志,不是一本打开的书,就是一把高举的金钥匙,要么就是花芽迎着红太阳;或在侧面楼体上绘制模棱两可的主题浮雕,要么是古代科技发明,要么是科幻的世界。

  有的校园则过于追求精细化,连校园的小草、小树也不放过一棵,统统在其周围的墙体上精心“装配”可读之物,不是“小草青青,脚步轻轻”就是“和小树共成长”,不是“小草怕打扰,请自觉绕行”就是“小树同样需要呵护”。各种墙体读物字体讲究、字号适中、色彩醒目、线条协调,或贴,或挂,或镶,或嵌,或刻,或染,遍布在校园内目之可及的建筑物外表。

  教室每一面墙壁也都能“说话”,正面黑板的两侧除了课程表、值日表,还要设置诵读园或摘抄台,让学生每天互相推荐阅读摘抄喜欢的名言、佳句等;后黑板要么办板报,要么作为作文、书画、剪纸等展评的阵地,两侧要么是争章栏,要么是风采网,或是评比栏;前后黑板上面总少不了格言或班训;教室两边墙壁要么悬挂师生的各类作品,要么高挂学生守则、一日常规等;窗户上不是师生自己设计的窗花,就是学校统一配备图文。各类功能室、每条走廊两旁的墙壁上也都贴得花花绿绿,写得密密麻麻。有的学校不仅在教室两侧增加了黑板,还把所有墙裙贴上了雪白的面砖,可写可画,又便于更新,让“可读之墙”得到了彻底的武装。

  无论是大门、走廊,还是教室,“墙化的校园”初衷只是为了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增强规范意识、强化文化氛围,如此“积极之墙”的确需要丰富和创新。可是一些学校却把“真经”念歪了,把其当成了给上级领导和来访者观看的成绩墙、应付各类的检查与考核的任务墙。这种糊弄上级、迷惑群众的“消极之墙”必须时刻警惕,不应让其在校园里有立锥之地。

  “上墙”前多“用心”,“上墙”后多“上心”,让“墙化的校园”在管理上得到真正的强化,能真正成为校园的健康底色。(贾宪章

上一条:大学生应掌握两项终身锻炼技能
下一条:如何评价80后一代

关闭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新闻中心 设计维护:信息化中心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20858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