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
理论前沿- 大学活力不仅是激情
大学活力不仅是激情

供稿:理论前沿 发布时间:2008/09/14 21:00:04 责任编辑:XCB 阅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郭传杰

  曾有人把充满活力的大学喻为一座烧红了的炉子,什么原料投进去,都能燃烧起来。10年前,开始酝酿“985工程”的时候,几位知名大学的校长在媒体上撰写文章,其中谈道:“应该看到,我们中国人是非常聪明的,我们有很好的原材料,所缺乏的是好的炉子。”

  对于一个有机活体来说,活力是生命力的表现和核心。“活”是一种状态,如新的生命总是充满朝气,蒸蒸日上;“力”是指力量,强壮、进取,不脆弱。大学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文化组织,表现为创造性、发展性和不断开拓创新的动力与能力,饱蕴着思想的跃动,燃烧的激情,以及互动的竞争、进取。充满活力的大学校园,必定洒满阳光和欢笑,不会墨守成规,暮气沉沉。上世纪90年代中期,首位出任世界一流大学的华人校长田长霖陪我们在伯克利校园参观漫步时,我们亲眼看到了这样的一幕:有些学生远远看到了他,便一个个、一群群地呼着喊着“田!”、“Chancellor(校长)!”跑到他面前,亲吻他、拥抱他。他一面热情回应着自己的学生,同时不断同我们讲:“伯克利的学生就这样,开朗、激情……”看得出,这位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教育家,完全被快乐与幸福陶醉了。

  在伯克利这样的大学,常常是激情与创造活力同在。当然,活力不完全等同于激情。激情是外显的,反映表象,代表情绪;活力是内在的,反映本质,代表动能。有活力的人或组织,可能激情四射,内外都张扬活跃;也可能外表宁静淡定,而内层深处,如静水深流,绝非沉寂。这样的大学,国内外都有。它们生生不息,创造力旺盛,但是校风朴实无华,不扬不张,处处显出理性的力量。中国也需要这样的大学。

  此外,活力也不等同于效率。活力表示行动的状态与能力,效率则是行动的结果。有活力,有一致的方向,一定有高效率,但高效率不一定是因为有活力,也可能是按部就班、井然有效、严格管控的结果。

  活力需要正确的导向。方向明确而且正确,加上活力充沛,就能成就好事、大事,这是我们的目的。但是,如果只有旺盛活力,但漫无目标、方向模糊,则如布朗运动中的粒子,活动无规则,温度越高,活动越快,活力很大,但毫无意义。一个人或组织,如果方向搞错了,更是适得其反,活力越大,危害越大,破坏性越强。对于大学,这个方向、目标,就是学校的科学理念、发展愿景。因此,作为大学,在讲增强活力之前,先要明确自己的基本定位和战略目标,否则,活力越大,潜在的问题可能会越大。

  肌体的活力来自于细胞,组织的活力也是通过它的成员体现出来的。一所大学,主要成员是学生和教师。因而,学生和教师活力的强弱,就决定着学校总体活力的大小。我们说增强大学的活力,实质上就是努力去激发每个学生、每个教师的活力。这是大学提高活力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常听有人争论:学校的活力主要决定于教师还是学生?有人说在于教师,也有人持“学生决定论”,往往谁也说服不了谁,各执一词。我认为,这两种观点各有偏颇。实际上教师、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重要性,是难分伯仲的,只有视角的差异。从目的性和群体规模去看,无视学生群体,就缺乏意义和根据;而从操作实施的角度看,老师的活力不激发出来,就达不到提高学生活力的目标。

  分析、认知活力,是为了增强活力、保持活力。如何增强大学的活力呢?核心是制度。好的制度设计,激发活力;坏的制度安排,扼杀活力。当前,我国的许多大学,从外表看,不能说活力不强。你看,常常旗帜招展,口号连天,会议不少,活动不断,学生坐不住,教师到处忙,似乎大家的活力很旺盛。但是,从深处看,培养的人还是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研究的成果仍然缺乏原创和水平,本质上活力不强,这已成为许多学者同仁们的共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本出路则在于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宏观层面上,我国高教的体制改革,要认真汲取人类文明先进的成果,研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要改革对大学越来越严重的行政化倾向,破除资源配置的单一行政管控体系,改革行政评价,淡化行政级别,给大学足够的办学自主权。微观层面,逐步建立以人为本、学术本位的运行机制,加强民主管理,倡导学术自由,实行教授治教,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规则、竞争机制和激励体系。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提高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之重,这正是深化大学体制改革的合适时期与良好机会。不如此,就会错失机遇,难以真正焕发我国大学的精神活力和创造潜能。

  激发活力不易,保持活力更难。如何持续保持创造的活力不衰呢?基础在文化。制度是对人的外在性约束,在相应刚性的制度规范下,人们不得不按制度的要求去行动。文化则是人对价值观念的自我认同,是自觉的行为。以创造性内容为主的大学活力,对良好文化生态的依赖和要求更强。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活力四射、创新活跃的时代,都是因为有良好文化的互动、催化和导引。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得益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深刻文化变革;我国西汉农业文明的高度发展,离不开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同样,当代一些世界一流大学其所以有蓬勃的创造活力与一流的创新水平,也离不开它们深厚的创新文化土壤。例如,在硅谷旁的斯坦福校园,没有森严的社会等级差别,更没有官本位的任何土壤,有的是和谐、宽松的氛围和强烈的好奇欲望。在那里,充满不愿服输的好强和竞争,但都遵循彼此诚信和共同的责任。因为,在那里,有条简单的准则——“不利用任何不公平的手段占别人的任何便宜”,这已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共识。10年前,有位著名学者说:要想知道21世纪的教育是什么样子,首先要看21世纪的文化是什么样子。我想,这句话讲得很有道理,很深刻。同样,要想让我们的大学激发并保持巨大的创造活力,那就要从培育良好的创新文化开始。

  《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11日第9版

上一条:让师德建设贴近实际贴近教师
下一条:我们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什么

关闭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新闻中心 设计维护:信息化中心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20858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