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崔允漷
近年来,“读经运动”风起云涌,但如何将传统经典融入学校日常的课程与教学,却鲜有建设性的见解和实践。可喜的是,南京夫子庙小学校本课程“星星论语”在这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为校本课程如何在中国本土扎根提供了鲜活的实例。
学校教育哲学是校本课程的灵魂。我们不能指望一所把“团结”、“奋进”、“创新”之类口号当作教育哲学的学校能开设出合理的校本课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夫小的校训朴实无华而历久弥新,既体现了一所百年老校的文化风貌,又勾勒出其发展愿景。夫小充分利用了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名副其实”地将其贯穿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星星论语”不仅传承了儒家的思想,也对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作出了很好的回应。正因为是立足于以校为本,这样的校本课程显得活灵活现、有血有肉,不是其他学校能简单复制的。
课程规划是学校课程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孔子思想与夫小校本课程架构的内在联系。课程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亲仁、尚礼、志学、善艺”的主题构成了一个计划合理、环环相扣的校本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夫小较强的课程规划意识。每个主题下面都设有若干微型课程,每一个论语微型课程都制定了《课程纲要》,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有着清晰的规划。夫小的校本课程注重了多样性和选择性,将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并将课时分散到每个学期,既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又有利于统筹安排。夫小课程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使它能跳出具体的一个学科、一门课程,而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审视课程的设置,一气呵成,不流于琐碎偏执。
学生的兴趣是校本课程的生命力所在。经典教学最可悲的模式是用死记硬背来强迫学生就范。在夫小,我们看不到常见的读经诵经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生活化、儿童化的课程形态。“开笔礼”、“成童礼”、“状元礼”,传统的礼仪巧妙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帮助学生养成文明礼仪规范和温良恭俭的人格特质。“孔子语录”、“星星诠释”、“星星童谣”、“星星故事”、“星星践行”,这些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心中塑造属于自己的孔子和《论语》,而不是空洞乏味的说教。
教师是最重要的校本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不仅仅是物质条件,还包括人的因素。在教师方面,夫小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一套固定的流程和决策机制,教师参与了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团队开发,充分享有专业的自主权。这个过程有助于教师之间经验分享和学校民主文化的培育,有助于改变“以师为本”开发课程的错误做法,有助于课程在教师群体中得到最大范围的认可,这是校本课程的本义所在。同时,夫小为课程开发主体的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利用校本课程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依据课程主题创设的课程团队,依据教师个性设立的工作坊,既关注了共性的东西,又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的问题,从而提升了教师课程建设的能力。
当然,可圈可点之余,此案例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可能性。学校教育哲学是否需要更明晰一些?学生的课程需求是校本课程的根本所在,夫小应该进一步澄清学生需求是如何成为校本课程开发依据的。虽然目前“星星论语”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但一系列根本的问题仍需解决:学生自身需要并且喜欢这样的课程吗?学生是否有其他的兴趣爱好?这些兴趣爱好如何与“星星论语”整合?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从几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提炼与明晰“夫小毕业生形象”;二是应作好学生的需求分析,并将这些需求反映到课程当中来;三是应做好学生及家长的课程评价反馈工作,并据此修订与改善现有的课程;四是课程规划在一体化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一致性”的检验,即寻求学校教育哲学---校本课程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结构---实施---评价间的一致性。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孔子向往的教育境界,我们亦然。夫小的经验昭示了中国本土的校本课程通往此种教育境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