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变·幻——吕唯平现代扎染艺术作品展”在北航艺术馆拉开帷幕。展览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主办,共展出著名扎染艺术家吕唯平先生近年来创作的艺术佳作60余幅(组),这些作品融合传统技艺和当代艺术创作手法,空灵大气、诗意盎然地呈现在展厅中,传递出现代扎染艺术特殊的审美意蕴,受到校内外观众的欢迎和好评。
在6月10日上午举行的展览开幕式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贾京生教授、湖北美术学院曹丹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美术研究所所长李汉平教授等嘉宾先后致辞,对吕唯平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在现代扎染艺术创作道路上的耕耘与收获,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其创作生发于扎染这门优秀的非遗技艺,注重在当代艺术创新及中西融合的时代语境中不懈探索,既突破了工艺与材料的局限,建构了当代扎染艺术传承的新格局,又突破了传统与现代、题材与形态等的界域,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哲学思考投射到创作中,形成了自成一体、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彰显了当代新扎染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开幕式由北航高研院院长、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蔡劲松教授主持。
吕唯平1956年生于湖北孝感,早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工艺系染织设计专业,现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曾任国家级精品课程《广告创意训练基本教程》主讲教师、国家级精品教材《广告创意训练基本教程》副主编、全国高校“十三五”规划教材《设计概论》主编,出版专著《唯平扎染艺术》等,扎染作品曾经数十次出国展出、交流,绘画和设计作品在国内多次获奖。
本次展览展出的吕唯平扎染艺术作品,十分注重承续性、学术性、创新性的探索,画面的构成及色彩等要素,综合融汇了传统技艺和东西方创作技法,或绚丽多姿、日月同辉,或含蓄雅致、小桥流水,呈现出互融互动、畅达贯通的一幅幅唯美图景,给观者带来愉悦的审美感受和诗性体验。
有评论家认为,吕唯平的扎染艺术丰富了扎缚防染工艺和染色工艺,突破了传统扎染的纹样程式化、平面化的局面,具有丰富的肌理效果和让人惊叹的造型能力,既保持了扎染变化天成的自然肌理和晕染效果,又具备了于心、应于手的艺术造型把握和对艺术形象的细致刻画。吕唯平的创作,为传统艺术传承创新提供了很多启示与思考,将引发人们重新审视扎染艺术背后的实践意义,重新考量蕴涵其中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出席展览开幕式的还有: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丁密金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视觉设计与教育研究所所长李中阳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院李宽教授、北京理工大学付弘教授、北京服装学院王子怡教授、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程亚鹏教授、国防大学联合指挥学院王炳怀政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王铁军主任、《中国美术报》新闻部胡丽辉主任,著名设计师lucy女士(香港),杨友伟先生等嘉宾以及美术界,设计界、新闻界朋友和校内外观众近二百人。
据悉,展览自即日起开展,将持续至6月25日结束。
展览时间
2017年6月8日至6月25日 北航艺术馆
开幕式
2017年6月10日上午10:00 北航艺术馆
主办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
自序:一池幽水憩心田
我叫唯平。我作扎染,唯平扎染。
我对扎染的兴趣来自母校。一根针,一根线,一块白布,几包染料。架口锅,水烧开,就可制造惊喜和神奇。
与扎染就此结缘,直到它成为心中一个梦。
我想象自己活在二千五百年前那个“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年代,过的是《诗经》里“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日子。在那个“八月在绩载玄载黄”的时节,邻家开了染缸,我拿匹白布去蹭色,恰有乡邻同染,躬身如仪,互道祥和。礼毕又恐几家布匹混淆,便取索线一根系结于自家布头,以示标记。不料想染色结束,拆去扎缚索线,染好的蓝底上清凌凌绽现一白花印记……
也许,这就是扎染的诞生故事,纯出偶然。发明者可能是张三李四王五,不曾登记专利。而技艺,却随靛蓝、随染缸、随一代一代的日子,延续下来……
它让我着迷。
那时,我成天泡在水里,浪在水里,眼瞅着女子们纺线飞梭织就的一匹匹白布浸入水中,任水草缠绵,鱼儿嬉戏,任水流滑过五彩绢罗,出水时摇曳出满天霞光,幻化出江南染坊晒布场上的花色飞扬……
沉浸于扎染中,我觉得我的世界无需太大,能够容纳几口染缸、几池清水,足矣。少有人体会染就的织物脱水之后触摸耳朵、眼睛、鼻子、嘴唇的感觉,少有人在寒冷时把头埋进染织纤维里,体验皂香与清新空气在胸腔里混合的味道……而此时,自己的天地似乎格外清明,心田里憩息的那一池幽水,也会就此荡漾,就此阔绰。它仿佛能够把天地盛进内心,还原出天空的蔚蓝、河流的清澈和白云的洁净。
二十年前,我曾为我的扎染梦去了海边。雨后黄昏,一天忙碌之后,我常从自己居住的海边小屋,眺望滩涂及远方,那里的海湾,天空低垂,云岚高拥。我喜欢把海天一色读作一部励志的书。
如今,三十年过去了,有了出个集子、办个个展的想法,好像顺理成章。对自己,当有个人生交代;于师长、于朋友,得有个答谢拱手之礼;梦,也可以做得圆一点。
艺术本是自恋,它齐不了家,治不了国,更难以平天下。不过,既然为恋,便当往好处恋。景好,境好,心也会好。所以艺术让人崇真、崇善、崇美。在美好的事物面前,即使是罪人,其良善的一面,也有可能在一幅好画、一首好歌、一部好电影里找到归宿,作恶之意也会有荡涤无存的时候,其心灵,也会有皈依于安宁纯净的瞬间。
唯平扎染,当属这样的类别。
吕唯平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早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公益系染织专业。工作之余,似乎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用爱去理解无穷寂寞的扎染艺术。
蔡劲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吕唯平先生的艺术创作生发于扎染这门优秀的非遗技艺,坚持在当代艺术创新体系及中西融合的时代语境中不懈探索。一方面突破了工艺与材料的局限,建构了当代扎染艺术传承的内在语汇表达新格局; 另一方面,突破了传统与现代、题材与形态等的界域,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哲学思考投射到创作中,由心造景、自在畅达,使作品呈现出雄浑大气、诗意盎然、万象空灵的精神内蕴,可谓自成一体、独树一帜,彰显了当代新扎染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王子怡(清华美院博士,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这几年随着传统工艺的复兴,蓝染开始逐渐升温,也看过不少扎染、蜡染、夹缬、蓝印花布等作品。但第一次看到吕唯平先生的扎染,我还是感觉非常震撼。
是扎染,却不像扎染;像绘画,却不是绘画。和我原来所知道、所认识的扎染迥然有别,却又确乎是扎染工艺浑然而成。
吕唯平先生的扎染艺术丰富了扎缚防染工艺和染色工艺,突破了传统扎染的纹样程式化、平面化的局面,具有丰富的肌理效果和让人惊叹的造型能力。从西风金菊、荷塘小景到喷薄日出、大山大水。他的扎染,介于可控和不可控之间,既保持了扎染变化天成的自然肌理和晕染效果,又具备了于心、应于手的艺术造型把握和对艺术形象的细致刻画。其难能于此,可贵亦于此。
在色彩表现方面,吕唯平先生的扎染艺术突破了传统扎染色彩单一化的局限。五彩绚烂,焕然灿灿,层次丰富。有的清新淡雅,有的浓烈激情、大气磅礴,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张力,动人心魄。
可以说,吕唯平先生的扎染艺术丰富了扎染的视觉语言和表现空间,开辟了扎染艺术无限丰富的可能性,使传统的扎染工艺实现了现代性突破。
这种突破,既基于吕老师深厚的绘画学养,也成之于吕老师对扎染的倾情投入。几十年专注一件事,好之乐之,因爱成痴,才能成就于此。感人者,其志也深,其情也真。其动人之处,正来自于此。
黄冠余(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插图装帧艺委委员):作品真的很好,他把扎染的可控性用自己的技法加强了。我更喜欢平面化形象意象处理的东西,色彩很鲜艳带有商业性。还可以在平面化抽象追求。不一定要三维,不一定鸟是鸟燕是燕。那种非形似的东西更能有神秘感。这里看到了扎染领域的创新与众不同。当下,在人们千篇一律、百人同貌的状态下,这种艺术的追求尤为可贵。祝他展览成功!
再往绘画走一步,可能会在这领域成顶级艺术家!
李汉平(北京林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术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学位中心硕士论文评审专家):近日收到唯平兄寄来的《唯平扎染艺术》样书, 展开的那一幅幅新颖纯净的作品使我的眼睛顿然一亮,心头也为之一震,它迫使我去重新审视唯平扎染背后的实践意义,重新考量蕴涵其中的美学价值。
透过眼前每一幅生动而质朴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隐藏其后的付出与艰辛,没有千百次的实验和总结,就不可能在突破传统扎染基础上凝炼出一系列新技法——防染、剥染、多色同浴染以及扎与染的灵活交替,更不能实现工具与材料的新突破;没有多年审美修养作辅垫,就不可能形成这么多新作品,更不可能达到目前的视觉张力:或绚丽多姿,日月同辉;或含蓄雅致,小桥流水。能做到如此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驾驭扎染工艺和作品效果,唯有实践能成就,唯有时间能成就,唯有其倔犟的性情能成就。
如果仅从唯平作品在突破传统扎染程式化纹样和丰富新式扎染工艺手法的层面来解读其半生付出之意义是不够的。我以为,它还应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启示与思考:比如,在继承传统与风格创新上如何把握二者的关系?在当代的时代语境下,怎样使民间艺术原汁原味地实现转型?这种探索在为当代艺术家提供精神力量的同时,也为当代实验艺术、设计艺术、绘画艺术带来哪些启示?
梁竞云(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环境艺术设计系室内设计教研室主任):依稀记得近三十年前的一个傍晚,我们几个画友第一次到唯平兄家拜访。当时唯平兄刚从贵州采风回来,小房里挂满了斑斓的扎染作品,在灯光下翩翩摇曳,煞是好看动人。
我的记忆中,唯平兄的世界就是一个处处皆飘坠着的七彩扎染空间。
近三十年过去了,唯平兄在这个最喧嚣与最炫耀的时代,一直坚守着自己,在他的扎染世界里安静若素,笃定前行。
艺术即是一场修行。
扎染工艺
《月光》
《小狗弯弯》
《我就山不转水转》
《镜子老了你依然风华》
《一池幽水憩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