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
文学园地- 母校哺育我们的恩情终生难忘
母校哺育我们的恩情终生难忘

供稿:文学园地 发布时间:2012/06/05 10:56:28 责任编辑:XCB 阅读:
夏新华
我是1976级孝感地区农业机械学校的学生,1978年10月毕业,是建校后的第二届。在当时,笼罩着工农兵学员的光环,离开农村上学算是“幸运儿”。回想34年前在孝感地区农机学校求学的情景,历历在目:场院、大楼、教室、“四合院”(一边是临街的院墙,三边为教工的平房宿舍),农场、运动场,还有“东方红”系列的拖拉机,丰收—35型拖拉机、机耕犁、机耕耙、水泵、柴油机、电动机、脱粒机等农机具,更有那处于教学、行政管理第一线的青壮年教职工身影,都是我终生磨不掉的记忆。
(1)入学时的场景
1977年3月5日,正是初春季节,春光明媚,全国正在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14周年,我们挑着木箱、行李,由火车转汽车来到孝感地区农业机械学校报到。一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栋三层楼、三栋平房、一个狭长的小院,而且分成东西两区,东区为教工宿舍和食堂,基本为教职工生活区,西区为学生生活区,并且教学、课外活动、住宿区三者融为一体。实际上,学生生活的院落除有一条弯曲的道路通往教学楼外,其它空地均堆满砖、瓦、沙、石,好似一个基建工地。当然,最为抢眼的还是一个挂在教学楼中央的横幅——“热烈欢迎七六级工农兵学员入学”,这是时代的印迹!在横幅下面,楼梯间入口处摆放着两张桌子,设置新生报到处。我来到报到处前,接待我的是一个走路雄纠纠、气昂昂称谓为余干事(余少银)的人。我办完手续,他把我领到教学楼三楼,边走边说,“你为机械化二班,教室、男生寝室在东边;三楼西边为机械化一班的教室、男生寝室;两个班的女生住大楼二楼,教师、行管人员办公室分别安置在大楼二楼和一楼。”一个场院、一栋楼,教室、寝室头挨头,3栋平房在东侧,校办农场1个,拥有“铁牛”3头,专业仅此1个(农业机械化),学员上百人,教职工屈指可数(含临时工不足40人)。这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2)学习和生活
离孝感城区中心仅3华里的孝感地区农机学校,南临汉孟大道(汉口至河南孟家楼),北与九真村郑家坡农田接壤,东挨朋兴公社西湖供销点,西邻一个池塘,学校占地面积不足10亩。站在教学大楼的楼顶极目远眺,东为葱绿的田野和绿荫掩映下的村庄,南为孝感古澴河,西为孝感城区,北为笔直的渠道和高耸入云的761干扰台。春闻蛙声,夏听蝉鸣,秋嗅稻香,冬见雪飘,真是学习深造的好地方。拖拉机构造、农业机械、农机修理等构成农机化专业的主修课程;农机数学、电工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是我们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师资缺乏,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尚未开齐,我们只能“因陋就简”,但学习劲头仍然十足。为了求解农机数学中的一道难题,同学们在黑板上相互比赛;为摇响启动柴油机,同学们竞相抢手柄,看谁力量大、技能强;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为一个分力的计算,老师与学生争得面红耳赤。在地区农科所、在云梦、在应城、在黄陂……,同学们为争得拖拉机驾驶权而横眉怒眼。学校没有运动场,也没有体育老师,学校的体育锻炼只能借助在汉孟路上跑步,或者在教学楼顶做操、空闲练习等。但无心插柳柳成荫。那是在1977年10月,孝感地区中专学校举办秋季运动会,农机学校女生与女生云集的孝感卫校争夺拔河赛冠军,地区卫校竟败下阵来。事后,卫校女生感叹地说:拿针头的手比不上拿搖柄的手,我们甘心服输。
两年的学习中,学校没有礼堂,大的会议要么在食堂举行,要么合班于某一教室,教师讲台成为主席台。一年几次文娱活动,只能在上百平方米的食堂凑合。学校没有澡堂,学生寝室成为洗浴的唯一选择。连自来水都是靠对门粮食车队提供,为数不多的水龙头,不能满足上百学生的用水需求,同学们只好在学校西侧的池塘洗衣被。晚饭过后,洗衣队伍成群结队,有说有笑,别有一番韵味。
(3)校办农场的苦与乐
我们的校办农场在距学校40里之遥的东山头,与孝感地区农业学校毗邻。总面积90亩,其中水田40亩,旱地50亩,建有平房8—9间,油毛毡工棚一座。由于走“五七”道路的需要,我们每学期至少有1—2次下农场劳动。每次劳动,少则2—3天,多则7—8天。近100百名学生,5—6名教职工,分别住在农场的平房、油毛毡工棚、仓库等处。到农场劳动,有时插秧,有时收割,有时挑土打坝,有时取土筑路,白天劳动,饭足菜香,夜宿营地,吹拉弹唱,其乐融融。但天有不测之风云。那是1977年5月上旬的一天,一夜的瓢泼大雨,使临时搭建的油毛毡工棚内进了水。劳累一天,睡在砖当墩、板当床上的同学们,一宵没有睡觉,当天亮起床时,鞋已被水冲走,不知漂向何方?再朝上仰望,一条水蛇挂在支撑工棚的竹篙上。这个同学喊叫起来,唉呀!要是我妈知道这样读书,真是要哭的!也是在1977年5月,在农校仓库打地铺的师生们,每天起床摸稻草都是湿润的,乃至床单、被子都充满潮气。是的,虽说条件艰苦,但同学们以苦为乐,每天一起床,收拾行装,吃罢早餐,就下地干活,工休时间,不是学文艺,就是摔跤,或者打球,掰手腕等。更有趣的是下河划船。我记得那是一天中午,我们几个男生手持划船浆,想到河中间去采莲蓬,由于划浆不平衡,小船进水,幸亏生活在湖区的同学断然采取措施,幸免成为“落汤鸡”。
艰苦的环境铸就了我们吃苦耐劳的性格,建设中的农机学校,学习、生活居所多残缺不全,但锤炼了我们灵活善变的工作思路。星移斗转,岗位变换,职位升迁,生活富有,但“母体”中携带的遗传因子没有丢。为推广联合收割机,我们农机学校毕业的学生纵贯7个县,驰聘600里,吃住在农民家中,一年长达一个月,且一干就是三年。为了与洪水作斗争,农机学校的学生跃入水中,被卷进旋涡,冲进涵洞口,因公殉职。求学的路是短暂的,历史的记忆却是深刻的,34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岁月的流逝,时代的风霜,脸上平添了几道皱纹,眼角悄然出现了鱼尾纹,头上也露出了几根银丝,但母校哺育我们的恩情终生不忘。

上一条:六十年·岁月情
下一条:勤奋攻读的岁月

关闭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新闻中心 设计维护:信息化中心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20858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