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
理论前沿- 高教评论:师德建设需以时代文化传承为基础
高教评论:师德建设需以时代文化传承为基础

供稿:理论前沿 发布时间:2008/10/24 23:14:23 责任编辑:XCB 阅读:
■袁敏 许旭

  近年来,由于受到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影响,我国教育事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有许多负面的现象引发人们的反思,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树立起高校师德的新标竿,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命题。

  师德建设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必须拥有合理载体,才能充分体现出德之芳韾;必须考虑其生成的土壤,从沃土培根开始,方能硕果殷实。然而,目前高校在师德建设方面却存在一些误区,突出表现在4个方面:

  一是重组织轻过程,没有长期规划。许多高校虽然将师德建设视为“一把手工程”,但在实施过程中,多是下发一些相关的会议文件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通知,往往缺乏实质性、长期性、整体性规划。

  二是重制度轻人文,缺乏人文精神作引领。建立一个好的师德评价体系,既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师德建设的必然需求。但是,急功近利地搞制度建设,却很容易成为空壳噱头。任何工程,其实质内容可以根据需要不断添加,但若把握不了神韵,就不可能建筑出好的结构实体。三是重行政轻文化,没有文化底蕴作支撑。许多高校搞师德建设行政味道很浓,好像除了行政以外就无路可走了,没有考虑到千百年来中国文化就是以德为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无一例外都以道德教化为其首要宗旨。就“德”与“文”的关系可以断言,没有文化作传承,德就不知为何物,没有德之芳韾,就没有“文章千古事”。四是重教条轻创新,没有与时俱进拓展师德建设内涵。当代教师的职责由过去的“传道、授业、解惑”变得更加丰富,师生关系也由“师徒如父子”向更民主、更生动的方向发展。

  时代潮流使师德有了新的历史内涵,我们不可数典忘祖,亦不可墨守成规。一些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中,没有将传统师德精华与现实结合起来,经常照本宣科,致使说者乏味、听者无聊,其结果自然不会理想。

  “以文载德”,才能“以文化人”,古今中外皆如此。欧洲近代的快速发展,要归功于文艺复兴和文化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倡导以“人”为中心,打碎了“神”;文化启蒙倡导“科学”,抛弃了“神学”。正是这样的文化运动,酝酿了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培育出众多新时期思想、文化的启蒙大师,使社会公民得以领略时代文化精髓,最终促成了社会的飞速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开辟一代师风的先哲,他们的师德师风是与时代文化高度结合在一起的。

  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特征明显,在茫茫文化潮流中,师德建设何去何从?笔者以为,需把握以下3点:

  一要追根溯源,了解师德内涵。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以微言晓大义,折射了中华民族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的美好愿望,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影响了世界各个国度、各个种族的人,是不断发展丰富着的非物质珍宝。国学大师季羡林说:“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和谐’。”在21世纪的今天,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理念与主张,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要大胆容纳新文化。因循守旧,不可能作好时代的师德表率,为师者要敢为人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能吸收容纳新文化。师德建设必须占领网上阵地,研究利用这一新的传播方式,掌握网络文化特征,获取更多信息,开辟新的师生交流渠道。

  三要进一步界定社会文化主体是什么,给予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一个支撑点。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包含了古今中外人类一切优秀的精神文明成果。那么如何使这些精神文明成果成为具体的、支撑当代人心灵世界的人文精神信仰呢?这是当代高校师德建设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需要发展新理论,构建新体系,高校也必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智囊和前沿。

  总之,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师德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创新的,而最能述说一时之师德师风者,莫过于一时的文化。新时代的高校师德建设,不是一句口号和几个文件所能承担的,它需要以高校为首倡地、以高校人文环境为产床、以高校文化为载体,需要高校师者潜心研究时代文化承起,真正在时代的“道德教化”上做出点新学问来。

  (作者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上一条:高职院校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
下一条:道德光耀下的“美的历史”

关闭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新闻中心 设计维护:信息化中心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20858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