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
编者按:童年是短暂而宝贵的,作为孩子,谁不想在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下度过一生中最初的时光啊。然而,许多家长认为小孩子不记事,于是把他们完全托付给别人照料,自己去忙事业。其实,童年的经历极为重要,它深刻地影响到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和处事方式。作为家长,请把每个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来重视、尊重和呵护,不要让孤独的阴影笼罩在孩子身上,更不要等时机过去了才想起说:“孩子,我舍不得你长大。”
童年怎能与孤独相伴 亲身的陪伴可以缺席,但是——
情感的关爱不能缺位
白玉兰下的寂寞陈兴兴/绘
看完儿童文学作家彭学军的最新力作《腰门》后,最令我震撼的是小主人公沙吉梦游的那段情节:深夜,小沙吉光着脚,在老街两头犹如隧道口的拱门之间,来来回回地寻找着自己的爸爸妈妈……沙吉之所以梦游,倒不是因为有多想念爸爸妈妈,而是总有一些问题在缠绕着她:爸爸妈妈是不是把我送给云婆婆了?他们为什么要把我送掉呢?
是因为他们要修铁路,还是因为不喜欢我了?沙吉实在想不出爸爸妈妈不要自己的原因,于是变得整天恍恍惚惚,一到晚上就不停地做着和铁路有关的梦。小城没有铁路,沙吉就会在梦中走很远很远的路去找,以至于有一天竟梦游走进了水里,差一点走向了死亡……
这虽然是虚构的故事情节,但看完之后不免让人心有余悸,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的父母越来越多地长期缺席。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心理无疑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创伤,轻者可能导致孩子性格孤僻、冷漠、自私、缺乏自信与安全感;重者可能给家庭和孩子本人造成永远的伤害。据精神病理分析研究表明,对于抑郁症患者和精神病患者,如果追溯他们成长的历程,很多人是在儿童早期缺乏父母关爱的成长环境里就已埋下了祸根。有关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对于问题儿童、不良少年和犯罪青年,如果考查他们的经历,很多也是在父母缺席的情况下逐渐发展而成的。据报道,现年13岁的小姑娘丽丽在6岁时父母便去昆明郊区种菜,对她无暇顾及。7年中,丽丽在奶奶家、外婆家和姑姑家辗转寄宿。村里有两个十五六岁的男孩整天在外闲逛,动不动就打丽丽,丽丽没地方倾诉,就偷偷吃了农药,幸亏奶奶发现得早,否则丽丽已经离开人世。
因此,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为了塑造他们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父母即使迫不得已而缺席,也要保持情感的在场。为此,我们的家庭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积极搭建沟通平台,保持情感在场。家庭就像一个小舞台,每天每个家庭都在上演着一出出情感悲喜剧。如果说孩子是主演的话,那么父母不仅是演员更是导演。戏演得如何,既有演员的因素,也包含导演的功力,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千万不要怨天尤人,而是先要检讨自己是不是尽到了一个好导演的责任。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这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基石,如果这一问题被父母忽视,儿童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必定会增高。所以,对于那些父母长期缺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朋友代为照管的孩子,父母更要积极搭建沟通平台,让孩子能够体会到父母即使缺席,但情感依旧在场。
其次,努力培育并细心呵护孩子的归属感。既然父母已经缺席不在身边,就必须让孩子接受这一现实,努力去适应改变了的家庭环境并重新获得归属感。如果父母的缺席使孩子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缺乏归属感的表现。一个没有归属感的人,很容易产生孤僻甚至自闭心理,有些甚至终其一生也不愿向人开启,哪怕是自己最为亲近的人。据报道,归属感缺失有时还会引发生理反应,比如导致脖子和后背肌肉紧张,甚至连呼吸都不自然。长此以往,必将导致身心俱疲,抑郁、精神分裂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努力培育并细心呵护孩子的归属感,也是非常必要的。
再其次,提前做好缺席前的准备工作。我也是一个曾经缺席3年的母亲,为了攻读学位,我只身来到了北京,女儿和她父亲留守在家。当时女儿6岁半,刚读小学一年级。我的3年缺席是在慎重思考、周密规划的基础上提前作了充分准备的,也就是说,我在自己的学业和女儿的健康成长之间,进行了长期规划。所以,早在一年之前甚至更长时间里,我就一边准备功课、复习迎考,一边实施孩子的教养计划,比如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孩子如何与老师和同学相处、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等。我还通过培养孩子的特长让她形成一种心理优势,从而尽量抵消母亲不在身边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让一个6岁半的孩子能够凭借自己的声乐特长站在本班甚至隔壁班的讲台上充当小小音乐教师整整3年,直到转学离开,那种荣耀和幸福足以抵消母亲缺席所带来的阴影。后来有一天,我收到了女儿的一封信,信里夹寄了一元钱,女儿说:“妈妈,这是我攒的零花钱,给你交学费……”事实证明,由于准备工作做得较充分,再加上我在缺席情况下也时刻保持着情感在场,结果3年后,我既收获了学业也收获了女儿的健康成长,而后者是令我尤其感到欣慰的。
谈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另一个隐患,就是父母“在场的缺席”。不少父母借口工作忙,没有时间管孩子,使得孩子的成长长期游离在父母的监控之外,或父母疏于和孩子沟通,造成亲子隔膜甚至形同陌路,还有的家长不注意教养的方式方法,更有些父母费劲心力却怎么也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这些都是“在场的缺席”的表现,最终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中心 王晓霞)
《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30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