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
文学园地- 【春之战歌•同心抗疫】相信自己 中国必胜
【春之战歌•同心抗疫】相信自己 中国必胜

供稿: 发布时间:2020/03/12 21:50:10 责任编辑:熊元焕 阅读: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给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了极大不便。此次疫情不仅对社会治理、医疗卫生等提出了挑战,更对社会心理也产生了巨大影响。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时指出,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

没有人可以是一个孤岛,学校也不应该成为一座“孤城”。疫情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均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作为特殊群体的高校大学生,在此次疫情中也产生了诸如恐惧、焦虑和无助等多种负性情绪,并伴随着恐慌、焦虑、悲观不良心态。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科学面对疫情,合理疏导负性情绪,形成战胜疫情所需的积极乐观的社会心态,戴好“心理口罩”,是摆在当前高校辅导员面前的一项重点工作。

一、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波动的表现

(一)疫情突发严峻性导致恐慌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具有传染性和破坏性等特点,还具有突发性,使得疫情的防治难度加大。尤其是作为重灾地区湖北的大学生,面对此次疫情无疑是平添了不少恐慌。以及从湖北回到自己家乡的学生,被隔离、被区别对待,必然对其正常的生活、学习造成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同时由于大学生对疫情及疫情防控知识的了解还较为浅薄,从而缺少安全感,产生心理恐慌。

(二)对新闻媒体信息产生“应激性”

当疫情蔓延的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而来时,人们逐渐意识到自身已经对疫情的了解情况失去了控制,从而产生“应激性”,而不停刷手机上的创伤性信息,则是进入应激状态的表现。在疫情爆发前期,一名大一的女生整日向我诉说她的焦虑,担心自己会被传染,对周围接触的人也过于敏感多疑,因此她“失去控制”地了解关于疫情的各种消息。而自媒体时代,为了博得大家的眼球,很多信息被反复传播并被扩大和夸张,如若轻信不实谣言,反而会加剧自身恐惧与焦虑,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心理功能。因此,面对无法掌控的疫情,大学生越追求控制感,越可能增加焦虑情绪体验。

(三)大学生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

由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个体差异性,导致敏感脆弱的学生更容易对危机事件产生心理波动。在此次疫情中,大学生最常出现的是焦虑、对学业的担忧、情绪低落、脾气暴躁、易怒等不良情绪。部分人群会出现对身体过分地关注,出现轻微咳嗽或发热便紧张不已,以及过度洗手等现象。情绪应激反应在生理上会表现为头晕、头痛、消化不良、失眠等不适症状,心理上如若长期大量地关注灾难信息,容易产生“共情伤害”,从而抑郁、焦虑甚至精神崩溃。还有部分大学生在此期间可能会沉迷于电子产品、网络游戏,也有可能会出现攻击或冒险性行为,产生迷失心理。

二、疫情期间应对大学生心理波动的措施

(一)做好网络舆情监督与舆论引导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有关疫情传播态势、虚假防治措施等流言和谣言在网上传播,极易引发社会恐慌情绪,严重影响网络安全秩序和社会稳定。由于大学生在隔离放假期间每天都会暴露在海量信息当中,如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将难以从中分辨真伪,加上各种谣言和负性信息充斥网络,会让他们忐忑不安。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自媒体的规范、监督,及时辟谣,增强信息的准确性。同时积极关注疫情发展态势,及时准确地公布当前疫情扩散情况、增减数量等学生们较为关切的信息,从而避免未知性信息通过非主流媒体和公众的放大效应,对高校学生造成二次危机和更大的心理创伤。

(二)调整心态、适量运动

过滤信息,保持正念。自媒体时代,各种微信公众号、小视频、网帖等传播的所谓“内部消息”层出不穷,大学生要学会甄别,选择阅读有事实依据或官方公布的权威资讯。另外,多关注疫情防控取得进展的积极信息,多与周围人分享积极的生命故事,以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疫情当前,健康的社会心态有助于齐心协力战胜疫情。信心是最有效、最持久的疫苗。每位中国人都应该坚定信念,相互信任,保持理性的判断力、定力和正面影响力,营造疫情防控所需的理性平和、积极乐观的社会心态。

适量运动,自我充电。通常缓解焦虑的最有效方式是转移注意力。因此,如果把注意力分散到运动、放松、健身等上面,对于焦虑、恐惧的体验就会变弱。大学生可以将对疫情的控制感转移到对“宅”生活质量的控制感:一是尽可能保持力所能及的学习,使自己保持向上状态;二是保持生活规律、按时睡眠、营养饮食;三是充分利用家人聚集一起的难得机会,加强交流,共同完成一些家务劳动和娱乐活动;四是保持每天有足够的运动量,可以根据自己情况锻炼身体,如眼睛保健操、仰卧起坐等。从事这些活动,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提高自信心,促进脑部多巴胺的分泌,产生愉悦感。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提高人体抗击病毒的“免疫力”。我们应该坦然面对此次疫情带来的生活节奏的改变,相信困难是暂时的,把疫情经历当成重视身心健康的契机和今后面对挫折的勇气。

(三)拓展心理教育的工作渠道

疫情面前,回避没有出路;战胜疫情,责任不能缺席。突发疫情期间,除了学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外,要全面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渠道。如开开通疫病咨询热线,针对疫情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困扰进行解答,开设网上论坛,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等。辅导员、班主任要与本班学生保持在线动态联系,了解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心理支持。以及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社团的积极作用,共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理性、平和的心态,沉着冷静地面对疫情、防控疫情。

三、今后的工作启示

(一)搭建心理危机干预信息管理系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搭建完善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有针对性的创设心理健康宣传页面,加强对学生心理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逐渐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有效化,并在校园中快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高校还应建立起心理健康网上预约咨询机制和平台,为师生互动交流提供机会。

(二)开设相关课程。由于近年来突发疫情和突发事件的增加,可酌情增设或渗透对突发疫情或突发性危机事件应对方面的教育课程,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信息辨别能力。

健康的心态是防控疫情的“心理口罩”。疫情严峻,我们只有不断充实自己,多看书,多运动,保持正念,才能从苦难的土壤里汲取教训、在自强的信念中凝聚力量。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全体中华儿女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坚韧不拔、英勇战“疫”。没有越不过的山,没有跨不过的坎!我们一定能!祖国一定能!

  •  

    上一条:【春之战歌•同心抗疫】乡村最美逆行者
    下一条:【春之战歌•同心抗疫】待到樱花烂漫时

    关闭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新闻中心 设计维护:信息化中心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20858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