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
文学园地- 难忘的岁月
难忘的岁月

供稿:文学园地 发布时间:2012/06/05 10:51:05 责任编辑:XCB 阅读:
熊爱姣
1978年3月我怀着渴望读书的心情,走进了孝感地区卫校。当时我们这些“回乡青年”,特别羡慕那些“下乡知识青年”,有读书和工作的机会,国家进行教育制度改革后,我们也有了这个机会,谁都打心里高兴。
报到的那一天,从家里到县城坐车,还有15华里的路程,父亲早早起床,用板车把我的行李拖到了车站,我跟在父亲的后面,一路上精神抖擞,步伐轻快。不一会到了车站,上车前,父亲送我一本《中草药图谱》,对我说:“没有什么送给你的,有时间好好看一看吧!也许对你有点帮助。”
那是一段难忘的岁月。刚到学校时,学校没有完整的学生宿舍,学生寝室是教室改成的,全班几十个人住在一个大教室里。年龄相差在十岁左右,有的同学为了抓住这次难得的读书机会,隐瞒和推迟了自己的婚期。学校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在一起特别开心,没有怨言,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学校为了改变我们的住宿问题,做了一栋三层宿舍楼。大楼完工后,学校布置了劳动课,安排学生挖地,挑土,捡砖渣,平场地,可以算得上“半工半读”课程了。我当时干得很起劲,因为这些是我的强项,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了。
我们这批学生,享受着政府的全额助学金,读书不交费,吃饭只排队,手里拿餐票,不知饭菜贵。学校食堂早上供应馒头、稀饭,中餐和晚餐都是米饭加一份菜,有人戏称为“模(馍)范(饭)食堂”。如果有人生病了,还可以享受特殊的“病号餐”,那就是一碗面条。尽管这样,我们觉得很满意,因为在家里还没有这样的待遇。
据说学校以前是个教堂,学校的办公楼就设立在两层楼的五角亭内,可以称得上是学校的“五角大楼”。木制楼梯坏了,就用水泥楼梯顶替使用,名符其实的“中西结合”的建筑结构。
学校总务科在西边的一栋两层楼的旧房子里,青砖黑瓦,内走廊为圆形门,玻璃窗是欧式结构,做工精致,但由于年代久远,木地板严重磨损,木制楼梯使用频率最高,走在上面感觉似弹簧,上下晃动。
学校的大门是两扇木栅栏,高矮不一,门锁是一根长铁链。到了星期六晚上,是我们外出休闲的时间。看电影是当时最时尚的娱乐方式,有时在电影院看完一场电影,回到学校已经很晚了,我们又不敢惊动门房的师傅,便偷偷从大门铁链的空隙中钻进去,蹑手蹑脚地离开门房。
我们的教室在操场的一头,是一栋两层楼的房子,当时算是最好的教学楼了。那时读书的心情用“如饥似渴”形容一点都不过分。老师不必强调纪律,学生的学习激情很高,将自己的感觉器官都派上用场,用手记、耳听、眼观、脑思。总怕忘掉了老师所讲的内容,下课后还要追着老师刨根问底。有的同学很早就起床,轻手轻脚走出寝室大门,来到操场找个僻静的位置,看书学习。清晨,当你走进学校时,到处可见学生在读书、背诵,校园内一片读书学习的繁荣景象。
卫校两年的学习生活,不仅学到了很多医学知识,也学到了老师的精湛的教学方法。病理学老师舒再障,讲课风趣幽默,课堂气氛活跃,记得一次讲痢疾的发病部位,为了让大家能记得住,他用通俗的语言说:细菌性痢疾的病变部位在左侧乙状结肠,记住“阿左”;阿米巴痢疾的病变部位在右侧回盲部,记住“阿右”,几句话逗得我们哄堂大笑,让大家在笑声中掌握了知识。
讲授儿科护理学的邓少华老师,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经常用案例教学,我们听完课后,就象是一次现场教学。她讲课总是面带笑容,和蔼可亲。记得一次考试,邓老师想出一个办法,让全班学生“自我监督”,试卷发给大家,没有老师监考,邓老师在两个班级之间上下走动。说来也怪,同学们都自觉地做完了试题,没有人东张西望,如实的完成了那场考试。
记得当时专业实验室里,只有一个护理模型人,一张病床,我们的专业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的。最难忘的是专业老师肖琼英,她教学严谨,为人师表。平时对学生要求较严,我们既爱她,又总有几分敬畏。她不强调教学条件,教学中用大量的临床护理经验传授专业知识,在讲授操作要领时,总是要强调关心病人,多与病人沟通。有一次,操作上胃管,要求先在学生自己身上做实验。我自愿报名,做了实验对象,肖老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用亲切的语言给我解释,讲解操作经过,让我从心里接受了这个操作。我鼓足了勇气配合肖老师完成了实验课,至今还记忆犹新。
肖老师待人真诚,心怀宽广,关怀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她交流没有距离感,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好师长。她严谨教学作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的为人正直和襟怀坦白的人格魅力,让我终身受益。

上一条:勤奋攻读的岁月
下一条:我们的大学生活

关闭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新闻中心 设计维护:信息化中心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20858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