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校长的两条硬杠杠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学校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影响力、人才培养的水平与教师、校长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校长。人们说校长是一校之魂,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气质。
作为学校的火车头,校长的作用举足轻重。
那么,当代校长的状态究竟是什么样的?北京教育学院主持的《北京市中小学校长队伍现状调查报告》历时两年,调查了700多位中小学校长,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这个调查基本符合实际情况。数据分析显示:“绝大多数校长在超负荷工作”,“工作方式多是事务型的”。“每周工作6天的校长比率高达58.5%……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者高达75.5%”,“八成左右的校长经常加班加点工作,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大多消耗在参加各种会议、常规的行政管理、接待各种来访、各种公关活动上。”“有81.6%的校长为筹措经费奔忙和发愁。”
“权力型管理方式较为普遍。在所列举的人格魅力型、业务能力型、权力型、民主型、经营型等5种校长类型中,教师认为‘权力型’最多,占42.6%。说明依靠专业力量进行管理的少。校长个人说了算的情况比较严重。”
“校长履职的核心能力欠缺”。“策划和规划、教学指导与评价管理、开拓创新、科研等能力,均为校长应该具备的重要或核心能力。……这些能力比较薄弱”。
伟人毛泽东说:“领导者的责任,归纳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这两件事。”校长亦不例外,决策和用人是能不能当好校长的两条重要标准。上述调查情况充分说明,当校长难,当个好校长更难。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北大发展和改革的路径上,有自己明确的思路定位,且坚定不移地一以贯之。在用人方面更有独到之处,作为校长,蔡元培在走进北大校门时向列队欢迎他的学校工作人员鞠躬还礼,这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他的这种出格举动,使得整个北京大学为之震动。正式就任之后,蔡元培宣布对那些在学校内打杂、打扫卫生的杂役和勤务人员一律要以“工友”相称,并为他们创造夜校学习的机会。对杂役人员如此,对主导了北大教育教学水平的教授,蔡元培更是不遗余力地集萃。他明确指出:“大学乃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应该广泛吸收人才,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让其相互争鸣,自由发展,主张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以求学术之发展。”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同日上午,蔡元培就到西河沿的中西旅馆走访了陈独秀,劝说陈独秀到北京大学就任文科学长。汪孟邹和陈独秀一同住在这家旅馆,汪孟邹在日记中写道:“12月26日,早9时,蔡孑民先生来访仲甫,道貌温言,令人起敬”。
从这天起,“蔡先生差不多天天要来看仲甫,有时来得很早,我们还没有起来。他招呼茶房,不要叫醒,只要拿凳子给他坐在房门口等候”。陈独秀被蔡元培的诚意感动,决定举家迁往北京,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此后北大便人才济济起来。
如果说,当年蔡元培三顾茅庐延请陈独秀出山在教坛传为佳话,那么今天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刘彭芝亲自陪同一位从山东来的优秀教师,在学校里考察访问了一整天,终于为人大附中挽留了一位名师---这位老师就是今天蜚声全国的著名数学教师王金战。从1999年至今,王金战老师时时处在感恩的状态,士为知己者死,王金战处处要把最难的事情做到最好,以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回报校长的知遇。
他做到了,然而刘彭芝又给他压上了更重的担子---担任人民大学附中的副校长,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大将。这中间,刘彭芝亲自过问王金战的生活、困难,常常在王金战没有发觉的状态中,把困难化为晨烟晓雾随风而散,这样的校长怎能不激发部下的工作激情。
这种积聚人才的努力,源自刘彭芝校长把人大附中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知名学校的决策。这所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还是无名之辈的学校,如今已蜚声国内外。
学校是否有明确的符合实际的发展方向,校长是否能够为学校聚集人才,使广大教职工发自肺腑地为学校教育、教学倾心竭力,这是衡量一位好校长的两条硬杠杠。只有首先做好了这两点,才尽到了一个好校长的职责和能力。其他的相对来说都应退居次要位置。(郭璋雯)
《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30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