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
文化校园- 大学生奇才玩转文史法
大学生奇才玩转文史法

供稿:文化校园 发布时间:2008/10/30 08:58:26 责任编辑:XCB 阅读:
他写的书收到16万元的版税;制作的电视纪录片将在凤凰卫视播出
图文:大学生奇才玩转文史法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本报记者 徐啸寒 通讯员 杨宏斌

7岁时在父亲的管教下,背诵古文经典;爱上文学,却选择读法学专业;网上连载小说,被出版社看中,为其出书并给予16万元的版税;香港中文大学看中其发表的法学论文,发来邀请函;作为制片人和策划人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明年将在凤凰卫视播出……
昨日,记者在湖北经济学院采访了这名颇富传奇色彩的大四学生邓荣栋。
尽管出了一本30万字的历史小说,但邓荣栋笑称自己走上创作之路,纯属偶然。

7岁开始背《论语》

1987年5月,邓荣栋出生在宜昌一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工人。不过,在邓荣栋脑海里,父亲一直在“爬”格子,虽然作品未能发表,但一直笔耕不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令邓荣栋终身难忘。
7岁那年,父亲开始要求邓荣栋背诵《论语》。那时父亲并不讲解,只是让他全篇背下,并默写检查。遇到许多生僻的字,父亲就现场教他认。小小年纪,背诵那些不知何意的古文,一天两天可以,时间长了,邓荣栋尽管记性很好,但实在觉得背了没意思,时不时反抗。
后来,父亲出台了一条“铁律”——不熟记便不许吃饭。没办法,邓荣栋为了吃饭,噙着泪把众多的经典一齐当饭吃到了肚子里。
14岁的时候,邓荣栋背诵了《论语》、《大学》、《中庸》、《庄子》等书,父亲再不检查了。不过,那时邓荣栋已经发现了背诵的好处。现在他已养成了诵读经典著作的习惯。
中学时,邓荣栋语文成绩并不好。“主要是我背的东西,都不是考试的东西。”邓荣栋打趣道。不过,他写作文时,时不时引经据典,作文倒是每次都得高分,经常被当成范文。
渐渐地,邓荣栋明白了,学习国学,重在反刍。“把众多经典烂熟于心,腹有诗书气自华。”
有了国学基础,学习西方经典也容易。从十五岁开始,邓荣栋研习西方经典,从苏格拉底到尼采,至今仍历历在目。

爱文学却读的法学专业

高二时,邓荣栋作为主执笔人参编《宜昌简史》,并因此被吸纳为宜昌市文联会员(后转为湖北省作协会员)。那时,他才16岁。
既然如此热爱文学,为何高考却选择了经济法学专业?邓荣栋笑着说,他很欣赏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的一句话:很多诗人是从法学院逃逸的学生。国外的有泰戈尔、卡夫卡等,国内的有老舍、金庸等。“法学是洞察人的阴暗面,用规则来约束他;文学是用爱去温暖照亮人的阴暗面。”邓荣栋说。
2005年,邓荣栋如愿考入湖北经济学院经济法学专业。大学里,邓荣栋两次参加湖北省法学会法经济学年会,提交的论文均获奖。年会上论文获奖者仅他一个是本科学生,其他均为大学老师或研究生。
大学里,邓荣栋开始在一些文学网站上发表散文。一家网站看中了他的才华,请他担任网站副主编。“每月可拿到两千多元的薪水。”这个收入,已足够支撑他在大学的学费与生活费。

与纪连海结为“忘年交”

邓荣栋网上的文章引来关注。去年上半年,搜狐博客总编联系上他,说新浪的“当年明月”,明史写的不错,建议他写写晚明史。
邓荣栋决定尝试一下。经过半年的准备,去年9月,他开始以每天更新两次的速度,推出《大明王朝的最后岁月》。
“每天2000字,跟写日记一样。”邓荣栋说得轻描淡写。其实,他为此查阅了约六百万字的材料。“没有父亲小时候逼我打下的国学基础,现在想来也是不可能的。”
也正是这时,他在网上结识了纪连海老师。
昨日,记者电话联系上纪连海,他对邓荣栋赞誉有加:“在网上认识他后,就发现这个孩子有才气。后来在北京见了两次,发现他很聪明人品也不错。我们成了忘年交。”

下一步读书写书拍电视

提起拍电视,邓荣栋说,那是他与在北京开影视制作公司的姐姐的合作。由他担任制片人与总策划,一个大型电视纪录片即将投入拍摄,邓荣栋想选取中国的几个地点,系统地讨论一下中国文化,明年将在凤凰卫视播出。“整个专题片拍下来,需要800万的经费,由姐姐公司来筹措,我只担任总策划和制片人。”
谈起出书计划,邓荣栋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也将于近期面世;与纪连海老师合著的《故宫故事》年底前,也将出版。
前不久,他还收到香港中文大学的邀请函,邀请他去该校做研究,硕博连读。邓荣栋已按香港中文大学的要求,填写了申请表格,等待着最后的面试。

上一条:小学生 读大学
下一条:全省宣传文化系统第二批“五个一批”人才简介

关闭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新闻中心 设计维护:信息化中心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208586号-6